【每天学点传统文化】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宋体几个阶段。
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汉字——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国学链接☆
药渣里面发现的甲骨文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药店中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王懿荣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
商周时期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西周晚年出现了刻于石鼓上的大篆,这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大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汉字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二是规范化,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
东汉时期出现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赵孟頫)等。
东汉末年产生了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因此产生。
字体的发展和演变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每一种汉字字体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草书风驰电掣;宋体整齐规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周朝的主流文字——金文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金文中的代表作是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国学链接☆
《毛公鼎》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字体结构严整,遒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中国近代书法家)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如今,《毛公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何谓大篆、小篆

大篆,也称籀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
☆国学链接☆
书同文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的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帛书和简牍——古代特殊材料的书

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称“缯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板写的叫“版牍”。
简是古代书籍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页。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文字。字数较多的,写在数简上,编连在一起,称之“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链接☆
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馆内简牍藏品主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

隶书是谁发明的

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官,他因为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用小篆写公文很费时费事,于是想创造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字体。
程邈在狱中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字体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由于程邈原来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草率”到连自己都不认识的草书

汉代初期,人们在书写隶书时有时比较“草率”,逐渐就形成了“草书”。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草书”最初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草书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今草”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
到唐朝时,草书逐渐演变成为“狂草”,是否能让人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作品。
唐代书法家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他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有时候,他写的草书连自己都不认识。一次,张旭拿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他的侄子看到后,便问他写的是何字。张旭看了半天,搪塞他说:“你怎么不早问我呢,现在问,我都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宋体字不为人知的故事

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代时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业十分兴旺,由此就出现了字形方正、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便于雕刻的宋体字。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字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应用如此广泛的宋体字到底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答案。宋体字是由秦桧创造的。
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但是,秦桧却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尤其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可是由于他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却把字体命名为“宋体字”。

唯一“活”着的古文字

在信息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还有人在使用几千年前人类使用的古文字呢?有。我国的纳西族先民模仿人、兽、花、鸟和山川河流等形状创造的象形文字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因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文字。这种文字创始于何时至今无定论。
纳西象形文字的成批产生,是唐宋时期。汉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后,汉文字成为纳西族日常应用的文字。但长期以来,纳西象形文字由被称为“东巴”的纳西族巫师掌握并使用着,变化极少。东巴主持各种祭祀仪式时,都要吟诵用纳西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经。这使得纳西象形文字没有如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古象形文、古巴比伦的契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样,淹没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
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万卷东巴经,翻开古老的东巴经,土黄色书写纸上的象形文字生动可鉴。这些文字均是用一头削尖的细竹子蘸墨或带有色彩的矿物粉末写成的。纳西语称纳西象形文字为“司究司鲁”,意为“留在石片木片上的记号”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不过,现在刻于木、石之上的纳西象形文字早已不复存在。
迄今收集的纳西象形文字单字有2000多个,因兼有表音、表意和假借的成分,使人感到看东巴经书尤如看“天书”。这种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文房四宝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学链接☆
蒙恬发明毛笔
秦国大将蒙括带兵作战时,要定期写战况报告给秦王。为了提高写作效率,他萌生了造笔的念头。
有一天,蒙括打了几只野兔子,看到滴血的兔尾,他心中一动:“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回到营房之后,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写起字来,可是兔毛不吸墨水,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一气之下,蒙恬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几天后,蒙恬走过山石坑时看到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他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湿的,毛色更白更柔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此就诞生了“毛笔”。

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筛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它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是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六书”不是书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
象形是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象形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2.指事
指事是指字含有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3.形声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4.会意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解”字是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字用“口”和“鸟”组成,指鸟的叫声。
5.转注
转注字就是“以部首为义”的字。转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同义词造宇,它不像“六书”的前四种是从事物形象的角度写词,而是直接从意义的角度。
6.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悠遊字在》第二季

手“指”瓜落的神迹 / 習近平三個私生子/ 特朗普能带来和平!

【國家拐騙】 八千湘女騙上天山 共党是怎麼樣骗女人去新疆的?